2020年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報告
[]發表于 2020-09-11 11:36:02 瀏覽量:0


在新冠肺炎疫情(以下簡稱“疫情”)造成的重重壓力之下,2020年,我國外貿又呈現出一番“別樣”景象,給前幾年“穩外貿”成果的可持續性帶來了挑戰。不過,將2020年放在這樣一條清晰的外貿發展脈絡中看,或許疫情將成為一個“小插曲”,它終將難擋外貿高質量發展的朗朗大道。我國及時實施一系列“穩外貿”措施、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對出口支撐作用明顯、東盟成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、“一帶一路”沿線貿易快速增長,以及民營企業成為“穩定器”、外貿數字化提速等,都為我國外貿復蘇注入了能量。海關總署數據顯示,2020年1—7月,我國外貿回穩向好、好于預期,其中7月出口同比增長10.4%,連續4個月實現正增長。
2020年,因出現不可抗力因素——疫情,外貿企業面臨更加錯綜復雜的生存環境。為了解外貿企業的生存實況,《進出口經理人》雜志第9次發起并完成“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”,調查期為2020年4月15日—8月15日。從調查結果看,與往年相比,外貿企業的選擇排序出現較大程度的“洗牌”,一些調查項排名明顯前移,如企業對國際市場需求減弱、訂單減少及貿易風險加大的關注度普遍提高;與2019年調查結果相比,外貿企業對出口預期的態度普遍不樂觀,“下降”成為關鍵詞;面對國際市場風險不斷增加,外貿企業更加注重研發投入和創新升級,積極開拓“一帶一路”沿線新興市場,運用跨境電商、數字化營銷等新業態、新模式推動貿易發展,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。
調查樣本說明
本次調查共收到582家外貿出口企業的反饋。分行業看,機電行業企業最多,占44.8%,比2019年提高9.5個百分點;輕工行業企業排在第2位,占20.7%,比2019年提高1個百分點;接著是紡織服裝行業企業占10.3%,五礦化工行業企業占8.6%,食品土畜行業企業占6.9%,醫保行業企業占3.4%,其他行業企業占5.2%(見圖2)。


本次調查結果顯示,“影響出口的最大因素”各調查項排序出現“大洗牌”,在本調查發起9年期間尚屬首次。“國際市場需求減弱、訂單減少”打破過去3年“成本上升”獨占第1名的局面,以35.3%的比例拔得頭籌,比2019年大幅提升16.9個百分點。與此同時,與2019年相比,“與周邊國家競爭壓力加大”從第6位一舉上升到第2位,“貿易風險加大”從第5位上升到第3位(見圖4)。

由于以上3個調查項強勢前移,2019年分別排在第2位和第3位的“成本上升”和“創新研發能力不足”在本次調查中分別下滑至第4位和第6位。這并不是說這兩個因素不重要了,而是在國外疫情蔓延的情況下,外貿企業對訂單減少、貿易風險等因素的感知相對更加強烈。如果企業無法正常生產甚至生存,那么研發更是無從談起。實際上,“成本上升”多年來一直是外貿企業發展的一大“頑疾”,原材料成本、用工成本、融資成本等持續上升,已經嚴重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。這也是部分產業轉移到成本“低洼”國家的原因之一。我國高度重視企業的減稅降費訴求,出臺了不少有針對性的措施,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的壓力。不過,疫情也會帶來新的成本,如國際貨運物流價格提升、應季商品滯銷等成本。
相比2019年,本次調查中“融資難、資金緊張”與“匯率波動”調查項互換位置,前者上升兩位至第7位,后者從第7位下降至第9位。盡管多年來國家鼓勵金融機構進行融資產品創新,特別是針對中小企業推出相關產品,但是融資難仍是企業面臨的長期難題,未有明顯改觀。工廠不運轉,資金鏈將更加脆弱,這充分體現在此次疫情中。國民經濟環環相扣,2020年2月和3月,經濟活動減少,生產制造幾近停擺,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金融行業必然受到“牽連”。加之疫情導致企業破產風險增大,銀行等金融機構放款更加謹慎。
另外,2017—2019年,“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加劇”調查項凸顯,基本保持在第4位或第5位,本次調查排在第5位。國際貿易發展進入深度競爭時代,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在貿易格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,高科技、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例不斷提升,引起了以歐盟、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市場的忌憚,近幾年頻頻設置貿易壁壘,導致貿易摩擦明顯加劇。在全球價值鏈中,中高端競爭浮出水面,我國外貿企業需要學習更多深度競爭的規則和自我保護的方法。這同時需要國家層面在國際上發出更大的聲量,減少企業參與全球競爭時的后顧之憂。
出口最多的地區分布:歐盟超美國獲“老大”頭銜,東盟成“隱形冠軍”
從連續多年的調查結果看,美國、歐盟和東盟始終是我國外貿企業選擇出口最多的三大地區,其中美國和歐盟你追我趕,一直“霸占”前兩位。2018年,歐盟超過美國,成為我國企業選擇出口最多的地區。在2019年調查中,美國再超歐盟,站上第1名。2020年,歐盟反超美國,奪回第1名的寶座(見圖5)。東盟多年牢牢守住第3名的位置,悄然積蓄貿易力量,已具有排名“超越”的基礎。

中美之間的貿易依照巨大的慣性往前滑動。一是外貿企業層面的慣性。多年來,美國是我國外貿企業最重要的傳統出口市場之一,即使近幾年受美國加征關稅等因素影響,出口開始不順暢,外貿企業卻無法在短期內迅速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性。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可能需要經歷十幾年的打拼才能在美國當地站穩腳跟。因此,一下抽離出來也并不現實。另外,企業找到并培育合適的替代市場也需時日。二是國家貿易關系層面的慣性。美國市場的消費能力有目共睹,它所運轉的經濟“火車頭”在世界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,作為貿易大國的中國,也不得不重視這樣一個大市場。雖然近年來我國與“一帶一路”等新興市場貿易規模不斷增加,但與美國之間的貿易慣性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會強勁存在。2020年前7個月,我國與美國貿易額再次下滑,其中出口額同比下滑7.3%,進口額同比下滑3.5%。
在本次調查中,另外兩匹“黑馬”——中東和東歐也值得關注。其中,中東自2018年成為調查項起,便排在東盟之后,占據第4名的位置,至今已經保持3年;東歐多年排在靠后的位置,2020年突然前移到第5名(2019年排在第9位),排到了日韓市場之前。中東和東歐是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市場的典型代表,反映了外貿企業對新興市場的開發力度不斷加大。另外,本次首次加入“一帶一路”市場總調查項,排在日韓之后。
企業對主要市場出口預期悲觀氛圍濃厚
在“未來1年企業對主要市場的出口預期”調查項中,相比2018年和2019年,2020年調查結果顯示,企業選擇“下降”的比例在所有被調查市場中均大幅提升且排在第1位,選擇 “持平”和“增長”的比例均下降,分別排在第2位和第3位。其中,北美市場預期“下降”的選擇比例最高,達74.2%,比2018年和2019年分別高30.8個百分點和37.4個百分點;接著是拉丁美洲市場預期,選擇比例為69%。近幾年,企業對北美和拉丁美洲市場出口預期均比較悲觀。從所有被調查市場總體來看,2018年,“持平”主導了企業的選擇,同時“增長”有一定的空間;2019年,“下降”風頭更勝,“持平”退居二線,“增長”則乏力;2020年,“下降”徹底主導企業選擇(見圖6)。對比3年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,2018年和2019年企業對大部分市場的出口預期都更加謹慎,而2020年已上升為悲觀情緒。

2020年出口規模和利潤預期:“雙下降”再次現身首位
在“過去1年企業出口規模和利潤情況”調查項中,從連續5年的調查結果看,2016年出口低谷時,選擇“規模下降,利潤下降”的企業最多;2017年出口信心恢復之時,選擇“規模上升,利潤上升”的企業比例最高;2018年,受貿易摩擦影響,選擇“規模下降,利潤下降”的企業比例最高;2019年,選擇“規模上升,利潤上升”的企業比例再次登頂,為25.4%;2020年,選擇“規模下降,利潤下降”的企業比例高達32.8%,比2019年高出10.3個百分點,排在首位(見圖7)。不過,2020年選擇“規模上升,利潤上升”的企業比例也不小,達到20.7%,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貿企業在應對突發風險時出現分化,一部分企業抗風險能力更強。


從過去連續多年的調查結果看,“參加展覽”始終在外貿企業開拓海外市場主要方式中占據第1名的位置,但在2020年調查中,這一地位被“電子商務平臺”方式撼動,退居第2位,企業選擇比例為29.8 %,比2019年下降5.1個百分點;而本次“電子商務平臺”方式的企業選擇比例為31.3%,連續4年呈上升趨勢。在2020年疫情之下,大多數國際展覽無法在線下正常舉辦,加之國外疫情蔓延導致商務人員出國困難,因此選擇“參加展覽”調查項的比例有所下降。與此同時,跨境電商成為外貿新增長點,較好地支撐了2020年以來我國外貿進出口回穩向好,為“穩外貿”做出了突出貢獻。另外,依托國外大型經銷商的選擇比例也有明顯上升,選擇比例為21.4%,比2019年提高3.6個百分點(見圖9)。

從過去連續多年的調查結果看,企業化解出口成本上升壓力的方式基本無變化,排在前3位的調查項一直是“調整產品結構”“技術改造”和“加強管理”。但在本次調查中,“加強管理”調查項排名大幅下滑3位,排在第6名;而“通過談判讓國外進口商分擔”“向上游企業壓價”以及“減少出口、擴大內銷”整體前移,分別排在第3位、第4位和第5位;“調整產品結構”和“技術改造”仍然保持前兩名地位(見圖10)。

為未來儲備:持續打造自有品牌,賦能國際競爭力
從2014—2020年連續7年的調查結果看,選擇擁有自主品牌的企業占比一直在提升,分別是40%、45%、47% 、48%、51%、53%、55%(見圖11)。隨著我國外貿向縱深發展且鼓勵創新和技術研發,特別是近幾年我國一些知名企業在國際市場遭受“圍追堵截”形成的效應,預計這一趨勢還會繼續擴大。


企業希望獲得更多海外市場信息,盡量規避貿易風險
在“外貿企業希望得到哪些支持”方面,2020年7個調查項的調查結果與2019年一致,外貿企業最希望得到的支持仍然是“提供更多的海外市場信息”,接著是“改善外貿企業融資環境”和“提供出口信用保險”,選擇比例分別為26%、22.5%和19.7%,均比2019年有所提升。另外,“加強對外宣傳,樹立中國形象”的企業選擇比例較2019年提高2.4個百分點(見圖13)。在主要由疫情和“美國”因素造成的復雜貿易環境下,外貿企業迫切需要獲取一手的海外市場信息,以便及時調整生產和出口策略,規避貿易風險。

2020年,外貿企業注定要與疫情斗智斗勇。因疫情影響范圍較大,本次調查加入了相關調查項。“訂單減少”是企業反映最突出的問題,選擇比例為26.7%;接著是“原材料供應不暢”“物流貨運受阻”“現金流緊張”和“用工困難”,選擇比例分別為23.8%、20%、17.1%和10.5%(見圖14)。關于“何時能擺脫疫情影響”,“2021年以后”的企業選擇比例最高,達45.6%;“2021年”的選擇比例為31.6%;“2020年下半年”的選擇比例為22.8%(見圖15)。由此可見,企業對目前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趨勢不樂觀;反過來看,疫情或對企業經營產生2~3年的影響。

2020年以來,國家密集推出“穩外貿”措施,涉及提高出口退稅率、降低通關成本、促進外貿運輸便利化、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等多個方面。2020年8月,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的意見》發布,再次推出15條措施,持續為“穩外貿”加碼。在國家政策支持之下,當前外貿已現好轉跡象。過去20多年,我國外貿企業創造過輝煌,也經歷過險灘暗礁,這些終將沉淀為一份定力。2020年,相信外貿企業能夠書寫好“生存”這一命題,并為未來蓄力。